教研活动

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研究>教研活动

教研心得:从“立德树人”的角度看蒋艳萍老师《拿来主义》一课

来源: 日期:2021-11-22 作者: 浏览: 字体:

“立德树人”的角度看蒋艳萍老师《拿来主义》一课

安化二中高二语文组 朱灵伶


近日,在安化县第一教研区域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中,我校语文老师蒋艳萍执教《拿来主义》一课。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蒋老师在利用群文阅读的方式来探究文章的论证思路以及让学生结合社会热点思考“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整堂课充满了思辨性和思想性,充分实践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一、导入部分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文化的传承,培养了学生尊师爱校的良好品质。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经典杂文。鲁迅先生的文章不易理解,对于高一学生来说,理解难度更大。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大家,并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热情的学习状态,切实提高课堂质效,这是执教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在导入部分,蒋老师向学生们展示了十二中的新建筑与旧祠堂的图片。她讲到从新建筑上看到了十二中的青春奋进的精神风貌,从老屋祠堂看到十二中的人文情怀。再顺势引出话题,面对新事物与旧传统,我们应该秉持一个怎样的态度。导入的内容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也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文化的传承,无形间培养了学生尊师爱校的良好品质。

二、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给学生以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和总结,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实实在在的,不花哨,不流俗。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该是教师包办代替,而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读、群文比较、小组讨论、静思默想等各种方式去探究文本。在探究环节,蒋老师先带学生回顾了《劝学》的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明确《劝学》劝学属于立论文。然后通过与本文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本文的思路是先破后立,使学生能够更精准地掌握驳论文的特点。此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三、所选的群文材料具有趣味性和典型性,引导学生关注当下,聚焦社会问题,深入思考何为正确的“拿来”,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拓展部分蒋老师通过展示日本动漫、跑男节目、娘炮文化、杨舒平等生活中一系列社会现象 ,让学生思考面对当今多元文化的挑战,我们该怎样运用“拿来主义”。这些材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进入到深度思考的状态。学生因此而领悟到“拿来”需挑选、“拿来”需要创新、“拿来”需弘扬正能量、“拿来”需爱国等原则。

总之,本堂课将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各个环节,于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悟性,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品质与道德情操,强化了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

听完本课,笔者还有如下思考。

众所周知,所谓的“拿来主义”,就是对文化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笔者认为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追问学生——“我们辨别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标准是什么”。由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想到,在不同时代,人们对文化的辨别标准是不一样的,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是否有利于“现代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是辨别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标准。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先生所说的“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新人”是怎样的一类人,可以让学生想想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哪些是鲁迅所说的这类人,让学生交流讨论、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再去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我们该如何继承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做一个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呢?”因为有了前面的领悟,此时学生的思考会更有针对性,对于“拿来主义”与现代生活的联系会理解得更透彻。这样一来,课堂也许会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会引导并启发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做出更好的选择,语文课堂的德育效果也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分部视图“智能标签”存在异常,详情请查看系统日志。
打印 |
分享
| 关闭本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