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健康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园地>心里健康

搞清学、习、考,赢取“最大值”

来源: 日期:2007-11-19 作者:佚名 浏览: 字体:
 
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夏智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要创造学习“悦”的境界的前提条件是“学而时习之”,没有“学”、特别是“时习之”的过程,“悦”是不可能产生的。
  现在对学习的认识有些观点值得商榷。比如把学习看成是表面化的幸福快乐的事情的观点,就值得思考。学习作为知识接受和技能形成的过程,它需要付出,甚至需要比从事其他活动多得多的付出,这个付出过程很难简单用幸福和快乐来修饰。我们还要看到,学习作为复杂的思维活动和技能训练,它的每一个过程,都需要精心筹划,都需要认真对待,任何对学习等闲视之的认识和做法,都可能对你的学习过程构成伤害。学习的幸福和快乐,是在你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之后,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时候。清代大学者王国维在论述做学问的三个境界时,就明确了学习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也只有具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你才可能去战胜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难关,迈过学习这道“坎”。当你战胜了学习过程中的一道道“坎”之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才会光顾你。
  因此,在学习之前,你必须对学习的困难要有足够的认识,否则,在你的学习过程中,当困难横在你面前的时候,这道“坎”会让你感到无法逾越、手足无措。认真做好学习准备,不要轻视任何一个学习环节,这样,当你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不会对学习失去信心了。
  我们的祖先在创造“学习”这两个字时,就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练习紧密得结合在了一起。“学”为教师的知识传授和学生的知识接受,“习”为反复操练,它是学生接受知识后的实践活动。一个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处理好“学”和“习”的关系,并强化练习实践意识,才有可能真正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那些认为只靠听课解决学习问题的认识,同样背离了学生学习的规律。
  学习环境、教师和课堂,它们只是我们学生学习因素的一小部分,同学们的学习更多的是需要我们自身的掌控和驾驭。摆正“学”与“习”的位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学习过程才能做到科学、理性、合理,这个环节处理好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才会享受到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学习境界。
  我们今天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太注重学习环境、教师和课堂了。很多知识不一定在学校和课堂里获得,也不可能简单地从老师那里获得。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太在意学习主体以外的事情的结果,是忘了学习是我们学生自己的事情。任何需要自己去完成的活动过程,把希望寄托在外在因素上的看法,都不够科学,学习也不例外。我们时时刻刻要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情去做,你在学校、课堂、老师之外,要积极寻求适合你学习的辅助工具,让这些辅助你学习的工具为你的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在明确了“学”和“习”的关系后,我们还要有意识地去培养我们的考试能力。当我们对考试认识还很模糊的时候,你不要把考试能力的培养看成简单的应试的东西。学习和教育是多元的人类思维活动,在对整个教育环节的认识中,任何单一的认识和做法,都可能对学习或教育构成伤害。就学校的素质教育而言,它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素质,并把对学生学习素质的培养放到重要的位置上。而考试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考试的地位同样不能被忽视。具备优秀的考试能力而其他能力不具备的案例毕竟是少数,但在今天的教育中,有些人总喜欢拿个别现象说事,造成考试在人们心目中深恶痛绝的局面,这种局面的产生,使我们的学生很难正确认识考试的价值和作用。在学习显得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重要的今天,我们能对考试说什么呢?我们只能说,任何对考试的偏见,只会伤害对考试认识不足的同学们自身。如果我们肯定考试是一种能力的话,作为学习者——我们,为考试做的所有的准备和努力,都应该是正确的。
  “学”、“习”与“考”,是同学们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阶段要正确处理好的三个重要环节,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处理好“学”、“习”与“考”,赢取学习的最大值。
分部视图“智能标签”存在异常,详情请查看系统日志。
打印 |
分享
| 关闭本页
×

用户登录